【摘要】目的:探究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116例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除了有4例患者因多发息肉而分2次进行了切除手术外,其余患者均顺利一次性完成了手术。
上消化道息肉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一种增生性病变。由于此病存在一定比例的恶变可能,所以临床上多主张应用手术疗法对其进行治疗。近几年,随着消化系统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很多医院都采用电子胃镜下上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上消化道息肉病进行治疗。为了探究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笔者特对我院116例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116例采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年龄为49岁;病史为1~20余年;有呕血、黑便症状的2例,有腹痛症状的53例,有腹胀症状的64例,有恶心、呕吐症状的28例。此116例患者共发生息肉176枚。
其中,直径≤0.5cm的息肉78枚,直径为0.5~1.00m的息肉16枚,直径为1.
0~1.50m的息肉8枚,直径为1.5~2.0m的息肉4枚;单发息肉46枚,多发息肉46枚(多发息肉最多的一例为15枚);息肉病理类型为管状腺瘤的93枚、乳头状腺瘤的32枚、炎性息肉的51枚。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此116例患者在术前均需进行胃镜、空腹心电图、凝血机制、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检查。对于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医生可为其肌注阿托品(注射量为:0.5~1.0mg)或654-2(注射量为:10mg)。
1.2.2手术操作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操作步骤为:①嘱患者变
换体位,使息肉尽可能大面积地与周围组织接触。②将选好的圈套器从活检孔插入,并嘱助手轻轻收拢套圈(不可用力过猛,以免使息肉因机械性切下而发生出血)。③待息肉变成暗紫色时,将圈套器的外套管紧贴在要切割的部位,同时调整内镜的距离,使内镜顶端与息肉间的距离保持在2m以上、套圈所套息肉蒂部距管壁的距离保持在0.3km左右。④打开电源开关,将电极金属头接触到息肉并按照息肉的大小调节电极的治疗功率。⑤进行射频治疗。射频治疗的方式需根据息肉的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粗蒂或无蒂息肉可选用先电凝后电切或混合电流逐渐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电凝指数为3~4.5、电切指数为2.5~4.5),长蒂息肉可选用先电凝后电切配合反复间断多次通电或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每次通电的时间为数秒钟)进行治疗。对于直径大于2m的无蒂、宽基底息肉,医生需在治疗前于其根部注射适量浓度为1:10000的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对于相距较近的多发息肉,医生可分多次进行治疗,直至息肉全部被切除。
1.2.3术后处理术后,此116例患者均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每日早晚饭前30分钟空腹口服40m g)、阿莫西林(每次服0.5g,每日服3次)和克拉霉素(每次服250mg,每日服2次)1~2周。
2结果
2.1手术完成情况在此116例患者中,除了有4例患者因多发息肉而分2次进行了切除手术外,其余患者均顺利一次性完成了手术。
2.2手术并发症在此116例患者中,除了有2例患者主诉术中有烧灼感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
2.3复发情况此116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均复查了胃镜,其结果显示,息肉全部消失且未见复发。
3讨论
3.1高频电凝电切术的原理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借助射频电流释放热能来使息肉失去活性的治疗方法。由于人体组织的电阻过大,所以当射频电流进入人体组织后,其所具有的电能就会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当这些热能作用于息肉组织时就会使息肉组织的蛋白发生凝固变性、细胞发生严重脱水,从而使息肉失去活性。
3.2临床体会通过对此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在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时,医生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必须为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凝血机制检查,以免发生严重的术中并发症(如心脏骤停、创口大出血等)。②术中操作一定要熟练,以便降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几率。③术后一定要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定期复查是预防上消化道息肉发生癌变的最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手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具有疗效显著、损伤小、费用低等优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好方法。